中庸

《中庸》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,被朱熹列为“四书”之一,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,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,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。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其斯以为舜乎!”
【原文】
 
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[1],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其斯以为舜乎!”
 
【注释】
 
[1]迩言:浅近的话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维迩言是听,维迩言是争。”
 
【翻译】
 
孔子说:“舜帝可算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吧!他乐于向别人请教,而且喜欢对那些浅近的话分析其含义。他替别人包涵缺点而表扬优点,他度量人们认识上“过”与“不及”两个极端的偏向,用中庸之道去引导人们。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!”
 
【思想】
 
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,在于他们采取中庸的态度来治理国家、安抚百姓。他们处理事情的时候,并不是谁的话都听,也不是谁的话都不听,而是在许多方案的基础上,折中调和出一个好方案。

【解读】
 
好问善思,就近察言
 
在我国古代,只有最贤德之人才有资格做一国之君。所以,我们都知道尧、舜、禹以才继位,禅让天下的千古美谈。他们既是国家的领袖人物,也是道德人伦的典范君子,为我们后世炎黄子孙所熟知和敬仰。
 
根据《论语》记载,尧向舜禅让天下时曾经告诫舜,希望他继承帝位之后能够“好察迩言”“允执其中”。孔子认为,这就是舜能够得民心的大智慧之所在。正是他好问善思、就近察言,才让他获得了渊博的知识,养成了谦虚谨慎的品性,得到了大家的拥戴。
 
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以舜为榜样,在生活中要多观察、多学习,做到学以致用。正如西方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:把你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,化作对你人生最有用的东西。
 
孔子认为,舜是一个有着超凡智慧的大贤者。他为人谦虚谨慎,善于学习,懂得从各种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真理。舜是一个虚怀若谷的君王,清醒地认识到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的人生智慧,对于别人的批评建议总会耐心地听取,然后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,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,成为千古敬仰的一代明君。
 
一代君王尚且如此虚心求教,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做呢?我们是不是就更应该秉持中庸之道,尽可能地从他人他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,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美、更加辉煌。
 
诚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,天下间的智慧和大道是没有穷尽的,宇宙和人生的奥妙是我们有限的生命所难以完全把握的。另外,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是有限的,一个人即使再怎么聪明,天资再怎么高,世间也有他不明白的道理,人生也存在他找不到答案的难题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雅典的神谕称为是“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”,然而,他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怀疑,于是他就向各行各业的有智之士求证。最后,他明白了,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,是因为只有他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、不智慧的,所以他才是最智慧的,所以哲学的原意是“爱智慧”。
 
所以我们若想离知识的殿堂更进一步,让我们胸中的才识更多一点,我们就要向舜学习,秉持中庸之道,谦虚谨慎,虚心求教,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,也不要沾沾自喜,得意忘形。要知道,我们有比别人强的地方,也一定有比别人差的方面,拿自己的所长比别人的所短,算什么英雄呢?中庸思想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,不要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,一旦如此,我们就会止步不前,我们渴望求知的那颗心就会尘封起来,任何知识和智慧都会被我们拒之门外。
 
中庸之道要求我们的,就是要好思善问,永远保持一颗勇于求知、善于学习的心。懂得人生智慧的积累就在于学会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与心得“偷偷取来”,并且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,以达到“师夷长计以自用”的人生目的。
 
其实小到一个个体生命,大到社会和国家,中庸之道所蕴含的这种“师夷长技,为我所用”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
 
因此,如果我们不甘于无知愚昧,对知识和智慧有所追求的话,那么我们就应该效法我们古代的明君贤帝,把自己的心胸敞开,把自己的架子完全放下,只有这样,知识才会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心胸,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有智慧,学识才会更渊博,为人处世才会更加游刃有余,待人接物才会更加从容不迫,我们的人生才会更顺畅、更美满。
 
隐恶而扬善
 
在现实生活中,当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,如何去对待别人的善言和恶言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也是让许多人困惑的问题。那么,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?中庸思想教我们要学会“隐恶而扬善”。
 
我们与别人交流对话时,对方的话语有可能对我们帮助非常大,可能包含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。我们和这种人交谈过后,会感觉视野开阔了,甚至会有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之感。他可能某句话点醒了你,让你苦苦思索了许多日的难题找到了答案,也可能开启了你对某一现象的新看法。只要你善于学习,对你的人生都会有所裨益。另外,当与那些高尚而智慧之人交谈时,他们的话语之间会流露和彰显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,你也可以通过他们的话语和举止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为。对于这些大智大贤之人,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话语呢?
 
首先,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学习,汲取他们的经验智慧来丰富我们的学识。其次,中庸之道要求我们为这些智慧之士“扬善”。我们获取了知识和智慧,就要懂得与别人分享,让不懂得这种智慧的人也从中受益。在每个人的心里,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敬,都有一种荣誉感,我们替那些智慧之人“扬善”,他们心里肯定是高兴的,而且他们会更加积极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为,他们也更乐意帮助我们成长和学习。我们在为别人“扬善”的过程,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,在扬善的同时,我们也得到了思想的洗礼、智慧的启迪。
 
所以,诚如中庸思想中所说的那样对于别人的善言善举,我们一定要毫无保留地替别人宣扬,让这种智慧和思想更为广泛地为世人知晓,这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,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。
 
然而,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,也许我们所遇到的交流对象不是特别聪慧的智能之士,他们所说的话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启迪意义和采纳价值。而且有时候,他们说话不讲究方式,言语不经过思索,会说出一些极度偏激不礼貌的话,可能会冒犯了我们,那么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
 
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,不仅要求我们要学会替别人宣扬其善言善行,还要求我们学会为他人“隐恶”,这一点也十分重要。它和“扬善”是相互补充的,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,我们都应该做到。
 
当与那些平凡之人,甚至是粗俗无知之人交往时,他们可能出言不逊,对我们有所冒犯,他们的言语对我们来说毫无学习和可取之处,此时,我们不要去揭这些人的短处,这样就是不懂得坚守中庸之道了。我们可以将这些人当作反面的例子来看待,在内心深处告诫自己,当我们与人交往时,千万不要如他们那样无礼,应该记住古代圣贤的言语,对待那些粗鄙之言做到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,以此来鞭策自我,完善自我。
 
如果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中所说的“隐恶”这一人生哲理,那么可以这样说,“隐恶”的内涵不仅是要学会隐别人对自己之恶,而且要学会隐别人对他人之恶。在日常交往中,我们往往会听到有人在我们面前说东家长、西家短的闲言碎语,说“这个朋友不够意思,那个女人不正经”之类的话。对待这样的言语,我们也要学会替对方“隐恶”,因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操守,也是一种人格修养,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法则。如果我们把这种“恶言”宣扬出去了,对我们没有好处。口出“恶言”的人肯定再也不相信我们了,而且有可能会记恨于心;那些被“恶言”所伤的人难道会更加相信我们,对我们更好友吗?未必吧。
 
所以,我们生活在社会中,必须要学会替别人“隐恶扬善”,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,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法则。
 
【故事】
 
孝顺的舜
 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叫瞽叟的盲人,有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他梦见一只凤凰,嘴里衔了米来喂他,并且告诉他说自己的名字叫雉,是来给他做儿子的。瞽叟醒来,非常惊奇,后来他果然有了一个儿子,取名叫舜。据说,舜的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,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。
 
舜的父亲是个瞎子,后妈心地很坏,弟弟象又非常懒惰,所以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落到舜的肩膀上,舜每天要干许多活来养活全家人。即使这样,舜的后妈仍然很讨厌舜,总是在舜的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,弟弟象更是经常欺侮他,还总是想办法要整死舜。但是,心地善良的舜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,对弟弟十分友善。有危险的时候他会及时逃避,情况稍有好转,他马上回去,继续照顾他们。
 
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,名气就很大了,他是以孝顺而闻名的。人们都愿意跟随舜,于是他成了大家的领袖。
上一篇:暂无
下一篇:暂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5000言492402193 评论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:好问、好察、隐恶、扬善、择两端、用其中。。。一点点的去修 传说中的红鸟 评论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:边学边改吧,学了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,才发现自己做人做事中的缺陷不是点吧点…… 山人 评论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:隐恶而扬善,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多宣传正能量,少传播负能量,多一些正气、少一些戾气,调和社会矛盾,用正确的价值观教化百姓。 ~蜂飞天涯~ 评论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: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淡化自我意识,弱化自己的情绪波动。存善去恶,正而无私。这样的君王才能真正做到“中庸”不偏不倚,国家大事都依照客观规律执行,不应个人喜恶而偏离大道。 生命无常 评论 子曰:“舜其大知也:问察的行为人人都有,只是所问所察的事情,通常只是为一己之私。这一个‘好’字难呐!即使问察不为己,也难做到喜悦助人。惭愧!惭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