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庸

《中庸》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,被朱熹列为“四书”之一,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、伦理思想、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,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,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。
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《诗》云:‘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’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”
【原文】
 
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
 
《诗》云:‘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[1]。’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[2],犹以为远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

【注释】

[1]“伐柯”两句:这两句诗引自《诗经·豳风·伐柯》。《伐柯》是一首描写关于婚姻的诗。伐:砍。柯:斧柄。
[2]睨:斜视。
 
【翻译】
 
孔子说:“中庸之道并不是远离人们的,假若有的人在行道时使它远离人们,那就不可以叫作中庸之道了。”
 
《诗经》中说:‘砍斧柄啊砍斧柄,斧柄的样子在眼前。’拿着斧柄作样子来砍制斧柄,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,但如果你斜眼去看,还会以为差异很大。所以,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直到他们改了为止。

【解读】
 
道不远人
 
孔子认为,中庸之道是离不开人而存在的,它一直在我们身边,如果有人认为他可以奉行中庸之道而离开了人,那么他就“不可以为道”。可见,中庸之道虽然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,但它最终的指向还是要有益于人们的生活,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,更加具有意义。中庸之道是人生的一种大道,但这种大道其实与人是密不可分的。
 
在西方有这样一句话:“人,是万物的尺度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最终动机和出发点都要落实到“人”这一物种上来,我们有可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而做某件事情,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某种对我们自身的伤害而去做一些事情,但是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我们“人”自身,其他的东西和物种只是用来帮助我们的,用来为我们服务的。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有一层意思,那就是说这条真理是我们评价万事万物的一个标准,一切事物应不应该存在,或者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,都要看它们符不符合我们人类发展的需要,是否对我们人类有益。
 
孔子说道不远人,中庸之道的奉行不能离开了人而存在,正是一种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,可见中庸之道与人是不可分离的,一旦离开了人的存在,它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法体现和彰显了。
 
我们常常会听到那些懂得中庸之道的人说这样一句话,叫作“道不远人,人自远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其实是不会离开我们而存在的,它作为一种智慧与哲理,最终的精神指向不是别的,正是生活在世间的芸芸众生,正是我们人类。但是,我们却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,不但不主动去接近这种大道,与之为伍,从中汲取智慧与精神营养,相反,我们却无知而愚昧地远离了这种真正的人生大道,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。有的人甚至与这种人生哲学背道而驰,结果走到了中庸之道的反面,造成了人生的悲剧。
 
其实,中庸之道离我们并不远,可以说很近。有些人以为这种高深莫测的大智慧大哲理肯定远在天边,高不可攀,然而事实上,它的的确确是“近在眼前”地存在着。只不过,想要发现这种人生的智慧与哲学,必须要用一颗智慧的心去观察,用自己的理性智慧去思考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深切而真实地体悟到它的存在。中庸之道是我们周围现象的一种反映,是从各种各样的现象中抽离出来的共性的东西,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性的东西。因此它具有“放之四海之内而皆准”的普适性特征,这也是一切哲学都具有的特征,即形而上的普适性。
 
中庸之道形而上的特性,使其获得了一种普遍性,因为它是从各种现象中抽离出来的一种本质性的东西,具有抽象性,所以不易为人们所察觉,也不容易为人们所理解,因此,中庸之道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高高在上、无法企及的哲学智慧,而远离了这种人生大道,造成了“道不远人,人自远”的现象。
 
然而,我们应该看到,中庸之道除了形而上的特征之外,还有另一方面的特点,那就是它的形而下特性。我们乍一看,也许会感到困惑,这不是明显矛盾了吗?一种东西怎么能同时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性质呢?可是,世间所有的矛盾都有统一的一面,可以说,没有矛盾就没有智慧。矛盾越是对立鲜明,其中蕴含的智慧也就越为深刻。中庸之道,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生智慧,就是如此。
 
中庸之道的形而下特性,让我们知道了它的本质虽然是一种抽象的、无法触摸的形而上的哲理,但是这种大道的表现形式却是极为平凡而常见的,它就体现在日常事物中,存在于我们周围每天所发生的那些小事上,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去思考、去体悟罢了。其实,中庸大道离我们并不远,真正的智慧之人,真正的悟道者,会把大道永远留在心中,把它当作一种永恒的心灵法则来奉行。
 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5000言685473596 评论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:人,万物之尺!解释有点自大了,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产物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!只不过,灵性高一些而已!万物自宾,都在修,请不要把人类看的太高,人类现在是万物之贼了! 知行合一 评论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:若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,那这个人杀了人呢?也杀他吗?不认可这样的翻译 阿轩 评论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:道从未离开过我们,别把道当成与己无关的东西,那真是天大的悲哀!父母生养子女,子女有父母的基因信息在身上。道演化宇宙万物,宇宙万物怎样没有道的潜质?王阳明曰:心体即所谓道,心体明即道明。无形无相的道就是我们未动念时的心体。此心体何曾远离?只是,人自远!此心体无形,随着动念,有形之语言、动作层出不穷。有形之语未出之前在哪?心里,有形象否?无。那有形之语与无形之未出?几样东西?一样。如心里没有这些话语,怎能说出?!故,无形与有形,一体也。对应万物一体论。无形之道与有形之万物(人为代表),一体也。无形之道即无形之心。故,道不远人,道即人,人即道,人道一体。道能现宇宙,即人能现宇宙。毛泽东曰:穿宙即我心,我心即宇宙。(《心之力》) 阿轩 评论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:道从未离开过我们,别把道当成与己无关的东西,那真是天大的悲哀!父母生养子女,子女有父母的基因信息在身上。道演化宇宙万物,宇宙万物怎样没有道的潜质?王阳明曰:心体即所谓道,心体明即道明。无形无相的道就是我们未动念时的心体。此心体何曾远离?只是,人自远!此心体无形,随着动念,有形之语言、动作层出不穷。有形之语未出之前在哪?心里,有形象否?无。那有形之语与无形之未出?几样东西?一样。如心里没有这些话语,怎样说出?!故,无形与有形,一体也。对应万物一体论。无形之道与有形之万物(人为代表),一体也。无形之道即无形之心。故,道不远人,道即人,人即道,人道一体。道能现宇宙,即人能现宇宙。毛泽东曰:穿宙即我心,我心即宇宙。(《心之力》) ~蜂飞天涯~ 评论 子曰:“道不远人。:为道,不能有傲慢之心。从心里就疏远他人,认为自己有道,而别人是芸芸众生。和他人探讨观点和思想,不能片面的看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不同,而横加讨论或指责,君子以求自己做好,行不言之教。以标准的言行影响别人。改过之后,而不反复提起,显示自己的功劳,强调别人过往的过失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