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应该符合人道,而人道的原则之一就是“忠恕”,我们经常说的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也就是这个意思。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【解读】
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
在几千年前,孔子就说这样一句话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这句话出自《
论语》,然而在《中庸》之中,同样有这样的
醒世恒言出现,这里说的是“已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。其实,一个“愿”字和一个“欲”字并没有什么区别,要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道理,那就是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,或者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也不要去勉强别人去做或去接受。这句话只有短短八个字,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。
“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切勿强加给别人。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一方面是人应该宽恕待人,应提倡“恕”道,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。“恕”道是“仁”的消极表现,而其积极表现便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孔子所阐释的仁以“爱人”为中心,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宽恕待人这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,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,也就是说要学会一种“推己及人”的智慧。
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智慧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。孔子认为,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。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,待人处世之时切勿心胸狭窄,而应宽宏大量,宽恕待人。
倘若自己所不欲的,硬推给他人,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,也会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,这是尊重他人、平等待人的体现。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,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,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。
在与别人交往时,我们一定要推己及人;自己希望怎样生活,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;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,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;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、能通达,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、通达。总之,从自己的内心出发,推及他人,去理解他人,对待他人。“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的智慧,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,它和常说的将心比心是一个意思。人就像一块磁铁,吸引思想相近、志同道合的,排斥其他不同类别的。如果你想结交仁慈、慷慨的人,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,种什么因,收什么果。你所有的思想,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。
如果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,这种非公平的态度,将会使你“自食其果”。而且,进一步说,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,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。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,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,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,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,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,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,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。
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?真正的原因是:你种下什么,收获的就是什么。播种一个行动,你会收到一个习惯;播种一个习惯,你会收到一个个性;播种一个个性,你会收到一个命运;播种一个善行,你会收到一个善果;播种一个恶行,你会收到一个恶果。“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是儒家思想的精华,也是我们要坚守的信条。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“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的信条,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,只顾及自身的感受,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,没有体悟到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与智慧所在。在处理一切事情时,我们都应当意识到“己所不愿,勿施于人”的重要性,把它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法则来奉行。